不只是傳說——挖挖《大魚海棠》中的“鯤”

2016年07月13日09:43  來源:科技日報
 
原標題:不只是傳說——挖挖《大魚海棠》中的“鯤”

電影《大魚海棠》熱映,片中除了唯美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動不已外,其華麗而精致的畫面亦讓人嘖嘖稱贊。其中,最讓人驚嘆的當屬大魚——“鯤”。

鯤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,體型巨大,可化為鵬,是力量與志向的化身。對於神獸,我們隻能憑借想象來刻畫它們的模樣﹔但大自然卻孕育著與鯤同樣讓人稱奇的魚類,它們有的會“飛”,有的體型巨大。

長著“翅膀”的魚

《大魚海棠》中的鯤可化鵬而飛,其實自然界中也有長著翅膀的魚,海洋硬骨魚飛魚科的40多種魚類都可以“飛”。在我國很早就有對飛魚的記載,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文鰩魚,釋名飛魚,生海南,大者長尺許,有翅與尾齊。群飛海上……”。從記載中可知,飛魚最大的特點便是有翅膀,能飛翔。其實飛魚的翅膀是在進化過程中特化的胸鰭,其長度大約是體長的三分之二,寬度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一,類似鳥類的翅膀。

隨著科技的發展,高速攝像技術記錄下了飛魚飛翔的過程。整個過程分三個階段:蓄力、滑走、飛翔。飛魚首先憑借自己流線型的體型在海中以20米每秒的速度持續游動,如潛艇般向上方水面沖去,在這樣的速度下它能躍出水面10多米。在水中游動時,胸鰭是緊貼在身體兩側的,頭和身體一旦露出水面,胸鰭立刻展開,猶如飛機的機翼,此時尾部還未出水面,這是在水面的“滑走”階段。飛魚的尾部長而有力,在整個滑走的過程中不停地向左右兩側擊水,為起飛提供強大的推動力。“滑走”一段距離后,飛魚便如離弦的箭一樣躍出水面,騰空而起,此時尾部立即停止擺動,腹鰭隨即張開,像翅膀一樣,起到支撐與平衡的作用。當飛魚躍出水面以后,就不再用力去增加飛行速度。這時候如有風,魚便借助風力,扶搖直上。

特殊的“翅膀”讓飛魚變得神通廣大,既能上天又能入海,是不是很像神話中的“神魚”?目前,飛魚的很多生物學特點也被應用於軍事領域,其中“飛魚”導彈的反水面作戰功能就是從飛魚的飛翔動作中受到啟發研制而成。

“魚”之大,不知其幾千裡也

片中“鯤”的形象設計靈感來源於古典名作——庄子的《逍遙游》,“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裡也”,可見“鯤”之巨大。一提起大魚,或許你的第一反應會是鯨魚,但是鯨魚並不是魚哦,人家是如假包換的哺乳動物。

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魚是鯨鯊,是一種軟骨魚,這個名字很容易誤導人,其實它就是鯊魚,因其體型巨大,所以加上“鯨”字。鯨鯊體長可達13米多,相當於一艘游船的長度。曾報道有20米長,重達38噸的鯨鯊。這樣巨大的體型,其胃口一定異於普通的魚類。鯨鯊是濾食動物,一頭鯨鯊有27000多顆小牙。其進食方式與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藍鯨非常相似——吸取海水中稠密的小型魚蝦,再用腮過濾掉與食物一同吸進的海水,最后才將食物咽下。

別看它是一隻龐然大“魚”,卻擁有著不可思議的水下飛行能力。在深海水域,鯨鯊猶如一隻“水下雨燕”,其動作之矯健敏捷甚至令很多戰斗機飛行員汗顏。科學家曾在鯨鯊身上安裝電子裝置用以記錄每一個動作細節,結果發現,鯨鯊的身姿十分優雅,與人的舞步有異曲同工之妙,或許這是鯨鯊傳達感情的方式,是一種求偶的信號。

鯨鯊與電影中的大魚最為相似之處不是體型,而是它們共同擁有的善良。年齡越大的鯨鯊越有“涵養”,它們非常喜歡被人撫摸。一隻小幼崽,見到潛水員會慌張地逃離,而一隻成年鯨鯊對於人類的拜訪大都會以禮相待,它們會與潛水員互動,容許潛水員拍打它的嘴巴,從不發怒。更有溫順的鯨鯊會張大嘴巴,讓攝影師進入它們的口中拍攝,人情味十足。因為鯨鯊的善良和友善,有些靠海的漁民與鯨鯊有著特殊的感情,將其譽為海洋的保護神。因此,下海的漁民如果看見一條鯨鯊,便認為“福星高照”,會好運連連。

看到這裡,對於電影中的大魚——鯤是不是有了別樣的認識呢?在為電影中的愛情流連忘返的同時,不要忘了在知識中品味“魚”情哦!

(作者趙燕妮 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在讀博士生)

(責編:余悅(實習生)、張希)

推薦閱讀

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,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,我國在建的“觀天巨眼”——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(FAST)主體工程正式完工。“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。”國家天文台副台長、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。【詳細】

6月“科學流言榜”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 六月“科學流言榜”今天發布,“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”位列榜首。“每月科學流言榜”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、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、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,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、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、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。【詳細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