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傳毒蘑菇鑒別法不靠譜 切勿憑經驗採蘑菇

2016年07月08日11:16  來源:荊楚網
 
原標題:武漢食藥監:網傳毒蘑菇鑒別法不靠譜!切勿憑經驗採蘑菇

近日,湖北持續暴雨,空氣潮濕,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盛期。目前,網上流傳出不少關於如何鑒別毒蘑菇的文章,但“民間傳說”並不是全都可靠。7月5日,武漢市食藥監局發出公告,提醒消費者切勿相信網傳或憑經驗採摘毒蘑菇。

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方法鑒別野生毒蘑菇是否有毒,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辦法就是不要採食野生蘑菇,以免發生意外,危害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。

網上流傳鑒別謠言總匯:

謠言一:鮮艷的蘑菇都是有毒的,無毒蘑菇顏色朴素。

事實上,有許多劇毒蘑菇也和普通無毒蘑菇一樣,擁有朴實的外表。例如被稱為“毀滅天使”的白毒傘,就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大型真菌之一。但外表看來,白毒傘具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純潔朴素的顏色,還有微微的清香,和無毒蘑菇無異。

謠言二: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鬆樹、櫟樹上,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、潮濕的骯臟地帶。

事實上,蘑菇都沒有葉綠素,都喜歡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中,其毒性與生長環境並無太大關系。剛剛提到的“毀滅天使”白毒傘就是生長在干淨整潔的樹林裡,卻有劇毒。

謠言三:毒蘑菇往往有鱗片、粘液,菌杆上有菌托和菌環。

的確,許多有毒的鵝膏屬菌類都具有以上三條特征。然而,也有一些有毒蘑菇具有高級“偽裝術”。如亞稀褶黑菇表面光滑,沒有鱗片和粘液,菌杆上也沒有菌托和菌環。然而,誤食以后,會導致溶血症狀,嚴重時可能因器官衰竭致死。

謠言四:毒蘑菇虫蟻不食,有虫子取食痕跡的蘑菇是無毒的。

事實上,早在1996年,法國科學家Norman Mier等人報道了用黑腹果蠅在175種野生蘑菇中篩選潛在的生物農藥來源的研究,結果表明其中大多數對果蠅致命的蘑菇對人是無毒的。也有一些對蚊虫無害的蘑菇,卻對人有致命傷害。例如豹斑鵝膏經常被蛞蝓取食,但人類吃了就會中毒。

謠言五:毒蘑菇與銀器、大蒜、大米或燈芯草同煮可致后者變色﹔毒蘑菇經高溫烹煮或與大蒜同煮后可去毒。

這個鑒別方式毫無科學依據,純屬“想當然”的結果。2007年廣州發生的一起誤食致命白毒傘事件中,受害人就曾經用上述方法驗毒。事實上,大蒜並不能起到解毒作用,銀器等也不會在與毒蘑菇同煮時變色。

根據國家衛計委近三年《全國食物中毒事件情況的通報》,有毒野生蘑菇中毒死亡人數佔食物中毒死亡總數的比例最高。2015年,全國因野生蘑菇食物中毒死亡65人。

武漢市食藥監發布野生蘑菇採摘食用警示

1.充分認識毒蘑菇的危害。

毒蘑菇毒性成分復雜,中毒表現各異,主要有惡心、嘔吐、流涎、流淚、精神錯亂、急性貧血、黃疸、臟器損害等,嚴重者可死亡。食用毒蘑菇中毒症狀嚴重,發病急,死亡率高,目前,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。

2.切勿採、食野生蘑菇。

有食用野生蘑菇習慣的消費者,不要輕信民間或網傳的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毒蘑菇鑒別方法,不採食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,也不要購買個人採摘售賣的蘑菇。對於市場上售賣的野生蘑菇,也不能放鬆警惕,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,不要輕易食用。

3.食品經營者要嚴把進貨關。

各類餐飲單位、食堂等要加強自我管理,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,進貨渠道要正規,並做好原料進貨登記台賬;嚴禁採摘、採購野生蘑菇,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作為食品原料﹔對可食用的蘑菇要嚴格挑選,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。

4.發生食物中毒時要及時處置。

消費者誤食野生蘑菇出現疑似中毒或中毒症狀的,應盡快到醫療機構接受治療。盡早採用催吐、洗胃、導瀉、灌腸等方法,迅速排除毒素,同時還應保留病歷和化驗報告等相關資料﹔食品經營單位一旦發生毒蘑菇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,應立即配合救治患者並及時撥打12345報告相關部門,做好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。(記者馮梓曄 通訊員王晴)

(責編:左雲森(實習生)、張希)

推薦閱讀

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,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,我國在建的“觀天巨眼”——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(FAST)主體工程正式完工。“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。”國家天文台副台長、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。【詳細】

6月“科學流言榜”發布 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列榜首 六月“科學流言榜”今天發布,“吃素不得心腦血管病”位列榜首。“每月科學流言榜”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、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、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,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、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、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。【詳細】